面对孩子犯错,不发脾气有那么难吗?
我们常常对陌生人很友好,对亲密关系却太过苛责,甚至会呈现自己最坏的一面给他们。问问内心,这真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吗?当你忍不住对宝宝大吼大叫后,你有没有后悔过?
原生家庭的伤害久远而难以修复,自己的暴脾气就一直难改。宝宝现在3岁多,庆幸他性格很好、开朗乐观、懂得关心别人,完全不像他的母亲大人。而我在教他的过程中,脾气竟然也变得越来越好。
成人的世界讲究规则,我们用言语表达,对方可以接收到信息,进而影响到行为。然而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尚在发育,理解力、语言表达与行为控制能力,都比较弱。
当我们对孩子的预期较高,而他却做不到;
当我们不断反复叨叨,孩子却总是记不住;
当我们自己感到疲累,面对不顺利压抑不住情绪;
当我们不自觉的受到原生家庭影响,下意识套用了父辈教育的模式……
指责、大吼大叫就开始了。然而,这真的有用吗?
说个真实的案例吧,许多家长都会面临一个问题:宝宝2岁左右,会开始主动表达想要尿尿的需求了,但恼人的是,并不是每一次宝宝都能发觉自己的“尿点”,有时候玩得太投入忘记了、或者没憋住,就尿裤子了。
朋友家的情况便是如此,她的女儿从2岁开始,每次尿裤子都被奶奶各种责备:
“你看,你又尿到了裤子上了,你就不会早点说吗?下次再这样,我就会打你了!”
“你不知道现在天还没暖吗?裤子、袜子全都湿了,换起来很麻烦。”
朋友平时要上班,之前没觉得有多大不妥。但现在女儿快4岁了,尿裤子的情况,还和2岁时差不多。
这是为什么呢?
如果把接收信息的状态,想象成是脑袋上开了一个盖子,我们在发脾气时,孩子的盖子却是合上的:
“你不吃饭就别吃,看巧虎/玩积木不可能的!”
“我不管你了,你想看就看!”
“不许哭,数到3声就给我停!”
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压迫的情绪,而不是事件;孩子只知道大人不高兴,却不知道自己要干嘛,Ta也觉得很委屈、很想发泄;孩子只听到了“不不不”后面的内容,“你想看就看”、“哭”!
于是乎,如果我们仔细观察,会发现受到语言冷暴力后,有如下的表现:
1、哭的更厉害了;2、被“吓”住了,不敢哭;3、以暴制暴,模仿大人的声调大吼大叫……
下一次,继续进入恶性循环,问题并没有得到任何的解决。
1、沟通引导。
以尿裤子为例,如果已经尿在裤子上了,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,我们应该把精力更多的放在预防上。如果只是一味的责备,而不正面的告诉宝宝该如何做,Ta怎么可能会懂呢?
怎么做?千万别人为的把小概率事件扩大化,要一边处理状况,一边引导他找原因,一边直接告诉Ta该怎么做!
儿子2岁多学习自主如厕,但中间还是会时不时的尿裤子。每当这个时候,在场的大人都会自动分工,换下旧裤子、拿新裤子、打扫“战场”。虽然有时处理起来很忙乱,但我从来都不会忘记说:“没有关系,你是不是玩得太开心忘记了,你要学会做提前准备哦!”并详细解释该如何提前准备。
此外,告诉他尿裤子容易冻到、让他知道我们的出发点是关心他,也很重要!宝宝感受到了关心和尊重,慢慢懂得了什么叫做“沟通”,尿裤子的次数也减少了。
2、正面鼓励。
你希望Ta怎么做,也是要让Ta知道的。不是每次都要等到事情发生后,才来马后炮。
比如说,当小孩主动让出自己的玩具给同伴玩时,我们是不是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夸奖Ta懂得什么叫“分享”?儿子有很多非常棒的习惯,是他看了绘本、动画视频后学到的,我们都会抓住当下的机会,对他的学习能力、观察能力和他的行为进行赞美和强化。
3、足够耐心。
发泄向来都比忍耐容易, “在教育小孩的路上,当宝宝小的时候你用的方法越简单,Ta长大后就会越难沟通。”
为什么需要足够的耐心?因为指望一次引导沟通就效果超好,结果必然是然并卵的,宝宝很快就会忘记下次又犯。但如果你态度温柔,用足够的耐心进行引导,宝宝会越来越懂得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。并且,他也能够从中学会如何关心他人。
前几天晚上下雨塞车,我到家比较晚,一进门儿子就说:“妈妈,下雨了,你没有忘记带伞吧?“吃完饭我在厨房装第二天上班要带的饭,稍微发出大一点的声音,儿子马上跑过来问我:“妈妈,你怎么了?需要我帮忙吗“。这个时候,你会觉得长久的耐心,终会有更多爱的回馈。
我们总说我们在无条件的爱着孩子,其实真正无条件的在爱着的,是我们的孩子。只要给Ta一点点时间、只要你张开双手,Ta便能毫无理由奔过来拥抱你。
赞美总是很轻,而责备总是很重,千万不要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联结,被语言暴力所扭曲与消耗,大吼大叫或令孩子因惧怕而讨好、或令孩子变得叛逆暴躁。让宝宝轻装上阵吧,给Ta翅膀,但绝不负重,Ta才是个快乐的小天使啊!
慢成长闺蜜,特邀撰稿人。大型外企SEM互联网项目管理人员、【在行】行家、职场专栏作家、知识管理达人、科学育儿实践者。爱阅读、爱跑步、爱分享,8小时内外,拥有同样精彩丰满的人生。公众号:angie20160120。
这些原创你可能也感兴趣哦: